【导语】古诗词是语⽂课程⾥最重要的考试题⽬,同学们要重视起来,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语⽂必背古诗词《扬州慢》的原⽂、译⽂、注释和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尽荠麦青青。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犹厌⾔兵。
  渐黄昏、清⾓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今重到须惊。
  纵⾖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四桥仍在,波⼼荡,冷⽉⽆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译⽂
  淳熙年丙申⽉冬⾄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进⼊扬州,⼀⽚萧条,河⽔碧绿凄冷,天⾊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我内⼼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创了
这⽀曲⼦。千岩⽼⼈认为这⾸词有《⿉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有游览胜地⽵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从⾦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的⼤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临近黄昏凄清的号⾓已吹响,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曾以优美的诗句把你赞赏,今若重来定会为你残破⽽惊。纵使有⾖蔻芳华的精⼯词采,纵有歌咏青楼⼀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四桥依然完好毫⽆损伤,桥下波⼼荡漾⼀弯冷⽉寂寞。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
  注释
  ⑴扬州慢:词牌名,⼜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字,平韵。此调为姜夔⾃度曲,后⼈多⽤以抒发怀古之思。
娉娉袅袅十三余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冬⾄。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军营中发出的号⾓声。
  ⑹千岩⽼⼈:南宋诗⼈萧德藻,字东夫,⾃号千岩⽼⼈。姜夔曾跟他学诗,⼜是他的侄⼥婿。⿉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离”表⽰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位名,⾯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的都会。
  ⑼解(xiè)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程。
  ⑽春风⼗⾥:杜牧《赠别》诗:“春风⼗⾥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应指第⼆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废毁的池台。乔⽊:残存的古树。⼆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烟萧条。
  ⒀渐:向,到。清⾓:凄清的号⾓声。
  ⒁杜郎:即杜牧。唐⽂宗⼤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章,俊赏才⼠。”
  ⒂⾖蔻:形容少⼥美艳。⾖蔻词⼯:杜牧《赠别》:“娉娉袅袅⼗三余,⾖蔻梢头⼆⽉初。”
  ⒃青楼:*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年⼀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⒄⼆⼗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⒅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赏析
  尽管姜夔⼀⽣以游⼠终⽼,但⽩⽯词并不仅仅是游⼠⽣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姜夔⾝历⾼、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恬武嬉,将恢复⼤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痛⼼疾⾸,深致慨叹。淳熙⼆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度此曲,抒写⿉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上⽚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过春风⼗⾥,尽荠麦青青”,⾃虚处传神,城池荒芜、⼈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深”(《春望》)⽤笔相若。“春风⼗⾥”,并⾮实指⼀路春风拂⾯,⽽是化⽤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句写⾦兵
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废池乔⽊”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齐词话》认为:“‘犹厌⾔兵’四字,包括⽆限伤乱语,他⼈累千百⾔,亦⽆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之语所不及的。“清⾓”⼆句,不仅益增寂凄,⽽且包含⼏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上⽆抗⾦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作者进⼀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弯冷⽉、⼀泓寒⽔与他倘佯过的⼆⼗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主⾃开,不免落寞。尤其“⼆⼗四桥”⼆句,愈⼯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萧德藻认为此词“有⿉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