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
一、学情分析
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量持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也持续提升,而且逐步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水平。并且初步理解了一些查资料、使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在第三学段阅读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能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见解;初步领悟文章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根据在阅读教学中领悟到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综合使用已有的知识,学会在习作中使用。
二、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编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读课文+三篇略读课文”的方式。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再
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
腊八粥主要内容认真研读本组教材,不难发现文章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本组文章这方面的特点则更加明显,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等各个角度向我们表达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但像这样人文主题较为鲜明的文章,千万不要上成品德与社会课,要抓住语文课的核心价值,把学习的重心从注重内容转到揣摩分析语言与学习表达方式上来。
(二)注重前后知识的有机衔接
六年级,既要对小学阶段前面的知识实行巩固,又要为升入中学的学习实行准备,这个单元,在前后知识的衔接方面,表达得较为充分。
第一在教材表现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如第二组《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
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渗透了比照阅读的理念。到了六年级下册的比照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实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比照的角度更多、更细。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第二是学习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如第二单元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使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展开调查活动,既是对以前展开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巩固,又为初中大量使用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实行了铺垫。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对以前已学过的方法,加以复习,并在新学课文时实行巩固。
你在烦恼什么 mp3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使用
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局部都力求凸显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导语中对学习方法实行了提示:本单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展开调查活动,搜集资料,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本篇课文以介绍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谋篇布局及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在教学设计时适宜于整体把握,以模块的方式整组设计,推动教学进程。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们能够把这组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朗读、默读、列表格等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
4、通过比照阅读领悟文章不同的表达方法;
5、能利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实行习作。
其实,这样的目标设定还是比较笼统的,在教学时,老师心中对“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要有比较清晰的理解,要层层把握,层层分解。
四、教学建议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时提出如下建议:品味语言,注重课文的表达方法。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所以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表达。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我的教学情况,对《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 教师先一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读 “导语”,一边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各具特的民风民俗。
2.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听读……)阅读本篇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1)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2)设计表格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6  北京的春节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迷人
【设计意图:这个局部的整体阅读,让学生通过整组浏览,理解各具特的民风民俗,主要解决内容层面“写了什么”的问题。通过表格或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供适当阶梯。】
第二环节: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拜年作文400字
一、借助表格,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局部写得详细,哪些局部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局部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局部。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局部,注意读得准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局部读得好,就读哪个局部。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的目标。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如翡翠”和“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表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彩,到声音,实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能够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能够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第三环节:比照阅读,体会写法,学会使用
一、“阅读连接”,比照写法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能够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擅长灵活使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
腊肉怎么做好吃
二、学会表达
1.结合课文的学习,通过自己调查搜集的资料,交流身边的民风民俗。
2.利用我们刚学到表达方法把家乡不同的习俗通过你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去描绘吧。
3.练笔。
第四环节:板书设计
6  北京的春节
比照阅读    品味语言    领悟写法    学会表达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在我校展开观课议课的教研热潮中,我作为一名教导主任,承担了骨干教师观课议课示范课的任务,根据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视频的学习,结合所任教的年级和教学中存有的现象,我决定挑战《北京的春节》第二教时,从而解决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法,学会在习作中表达的教学困惑。
执教前,我认真研读本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实行了教学设计。
2014年3月14日,我在六(1)班执教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上课一开始,我想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五根手指的启示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可没想到,学生在面对很多教师听课的情况下,本身就很紧张。我再这样去组织,效果适得其反。学生的表现不但没有达到我的目的,反而让可能活跃的课堂效果变得更差。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因为教法引导不当,未能即时引出本文的写法。所以在第三个环节的教学中,也没有领悟到作者的语言的朴实及片段的结构。在拓展延伸,比照写法这个方面,学生预习效果与课堂的回答都做得较好。但为了让学生明显的感受到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汇报结束后,我又利用幻灯片投影和讲解,这样又重复了这个环节得教学内容,又耽误了教学时间。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是擅长捕风捉影,当我在第二个环节引不出文章的写法时,突
然一名同学的“当我读了熬腊八粥这个段后,就特别想吃腊八粥。”我紧抓住这句话,才引出了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执教结束,通过各位老师对我这堂课的交流中,我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是设计的环节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个侧重点实行教学,其它环节作为辅助教学,这样就更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