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浙江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浙江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最东端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浙江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浙江的风俗习惯
掸新(浙江的风俗习惯之一)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
浙江的特古风民韵浙江各地星罗棋布的水乡村落中,至今仍保存有许多明清时代,甚至更早期的古建筑、古民居。那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朴实憨厚、聚居而居的民风民俗,
使得龙门、诸葛、芙蓉、苍坡、郭洞、俞源、大昌、前童、廿八都等一大批原来“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小村镇,正越来越多的为都市人所神往。丝茶之府浙江全省盛产绿茶,有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等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
全省的绿茶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量的二分之一。浙北杭嘉湖地区,至今一直是丝绸的主要产地,有关种桑养蚕的风俗活动丰富多采,许多习俗仍保留至今,有轧蚕花、吃蚕花饭、进香、踏青、祀蚕神等。这里湖泊众多,水网密布。大运河纵贯南北,古镇风貌至今犹存。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六大水乡古镇中,浙江就占有其中的三席,徜徉于小桥、流水、人家,怀古、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文化之邦浙江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吴越文化,浙江大地上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杭州的六和塔、岳飞墓、飞来峰造像和宁波天一阁、溪口蒋氏故居等28处文物古迹被国务院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人杰地灵,曾涌现出苏东坡、白居易、王羲之、吴昌硕、蔡元培、金庸等文化名人以及无产阶级文化先驱鲁迅等。如今,遍布全省各处的许许多多富有影响的博物馆和纪念馆,无疑是这些大师们留给这片故土的丰富文化遗产。人间天堂杭州,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是中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七大古都之一。
2200年的建城历史蕴育着长达223年的吴越、南宋王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华贵之城”。杭州,自然神秀,山水旖旎,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杭州西湖以其秀媚、淡雅又富有灵性而被骚人墨客吟颂千秋,然而仍使人感叹“古今难画亦难诗”。西湖风景名胜区面积6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5.6平方公里。西湖三面环山,一面濒市,山不高而逶迤清秀,水不广而分割多姿。
长堤卧波,湖中有岛,岛中有湖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峰、园、洞、泉隐现各处,美丽迷人。全景区现有60多个开放景点与40多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著名“西湖十景”、“西湖新十景”和灵隐寺、岳飞庙、飞来峰石刻、六和塔等文化古迹,还有新建的丝绸、茶叶、中药和南宋官窑等专业博物馆。世界最长的京杭古运河和世界奇观钱江潮也紧贴着这个景区,给人另一种神奇的审美享受。
服装之都宁波是中国服装的发祥地。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宁波的先民已穿上了由野生动物纤维纺织并制作的服饰。到近代,宁波成为闻名遐迩的“红帮裁缝”的故乡。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所西装工艺学校和第一部西服理论著述,均出自宁波。
宁波知名的服装品牌有:杉杉西服、雅戈尔衬衫、西服、罗蒙西服、培罗成西服、洛兹衬衫、布利杰T恤、太平鸟休闲服等。自1997年始举办的宁波国际服装节,现已成为宁波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具有国际性的集经贸、文艺、旅游、友好交往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
浙江的春节风俗1
虽然现在的人们也开始过圣诞节、感恩节这样的西方节日,但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依然是最重要的,而春节就是重中之重。即使离家再远,也一定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团圆。在浙江省,人们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呢?不同县市的过年习俗一样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人们对合家团圆、健康向上、富足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
浙江既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省。体现在春节习俗方面,既有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一些习俗,同时又有浓郁的地方特。
浙江人的春节世俗有:
(一)腊月二十三,小年。
农村人一般要大扫除,办年货,送灶君菩萨上天。也有些地方在这一天祭祖。过年拉开序幕。
(二)大年三十,除夕夜。
贴对联,放鞭炮、烟火,吃年夜饭,守岁,祭天地菩萨。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开始给“压岁钱”。年夜饭是比较隆重的,家人要团聚,饭菜要丰盛,要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除夕饭不能全吃完,要留饭于初一吃,取“吃剩有余”之意。守岁一直到晚上12点,新岁到来,烟花庆祝。
(三)正月初一,过大年。
首先是“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一般认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有讲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
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灾难,并表示接新年。三发鞭炮越是声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通红,燃放后红花满地,喜气洋洋,此时,年味最浓。
其次,穿新衣,祭祖拜神。农村城市,男女老幼,都换上新衣。农村一般摆上香案和祭品,中堂挂起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给长辈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习俗在浙江部分地区还保留。
(四)春节期间的习俗。
新年鼓:春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小孩结队成,沿街敲锣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则集合村民,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浙江的春节风俗2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均一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新年习俗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土地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