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写作训练:文学短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简要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这就是文学短评。请从下面诗词的有关描写中任选一项,写一则文学短评。
①《沁园春•长沙》中对秋景的描写;
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
③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的描写。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看来,文学短评的“短”是相对而言的,可以要求学生写800字以上。而且也不一定要求有文艺理论的基础。但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不能因为引申而脱离所评论的文学作品。
范文展示
雪山辛弃疾
——评《稼轩长短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而辛弃疾是一颗不会被吹落的星。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从《稼轩长短句》中不难看出,辛弃疾也有很多梦,也曾激情地活过。于是“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不想触怒了主和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如此巨大,只好顾左右而言他。辛弃疾从“心气急”变成了“心弃急”。
豪放的词人也婉约起来。“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把花”的动作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山水田园是失意之士的疗养院。“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慢慢地,在冰冷的现实面
前,辛弃疾变得孤独起来,在诗中竟与异类为友。“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其他的像“以手推松曰‘去’”,像“杯汝来前”,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天才与疯子的一步之遥。“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好一个“倒立江湖”,皇帝还不想收复失地,主战派反而成了众矢之的,即便是“词中之龙”,不倒立也不行啊。
想开了,意识便接近了哲学。“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承认个人难以力挽狂澜,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渺小:“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为国家收复失地他很上心;儿子要求他多买点地,他却不肯——这是多么高尚的人!“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写的是桂花,也是他自己。
“补天裂”的雄心,只留下一本词集。不是他偏爱长短句,是到底意难平啊。“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宋词的高峰很多,但唯有辛弃疾的山头常年积雪。
古今事,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评《三国演义》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电视剧的片尾曲虽已唱罢,但《三国演义》的魅力永不暗淡,永不远去。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既然罗贯中自己都承认所写之事将付笑谈中,我为何不笑谈一篇呢?
一笑拥刘反曹。虽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统一仍是主流。既然曹刘孙三家都志在“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曹操刘备也都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也都“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何必厚此薄彼呢?曹操宁负天下人,梦中杀人,自然自私,令人厌恶;但刘备为了笼络人心,不也险些摔死自己的亲儿子吗?为了一个结义兄弟,不顾大局,倾巢出动,置多少将士生命于不顾!他难道不自私吗?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这“贼”显然指“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中的“窃国者”;但刘备难道不是窃国者吗?虽然他是皇叔,但对于东汉献帝而言,像刘备这样的远亲不知有多少!“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更何况是富有四海的皇帝!再说,刘秀当权,仍号为“汉”,刘备称帝,怎么号“蜀”不号“汉”呢?由此可见,刘备与曹操彼此彼此,半斤八两,本质并无不同。刘备爱民如子,令人激赏,可曹操也曾刺杀董卓,割发代首啊。罗贯中拥刘反曹之心,着实可笑。
二笑孔明多智。《列子》记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答,于是落下笑柄:“孰为汝多知乎?”有人说孔明是“智绝”,虽有空城计之潇洒,但他不是最终输给了司马懿吗?屈居第二的人,怎能称为“智绝”?客观地说,诸葛亮“事必躬亲”,三国鼎立前重战略胜过重战术,三国鼎立后重战术而轻战略。他不顾蜀弱魏强的事实,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屡战屡不胜,不是有穷兵黩武之嫌吗?
三笑关羽读《春秋》。既然读过《春秋》,就应该略知诸侯交往礼节,为何在东吴请求再次联姻之时出言不逊?有人说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义绝”,但他不是在华容道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吗?这个“义”字若往“正义”上靠拢的话,关羽在三国中能排第几?恐怕连荀彧、庞统都不如吧?
当然,我的见解也许贻笑大方;即使那样,多增加些笑谈又有何妨?
差强人意,值得一看
——评李少红版《红楼梦》
李少红导演拍出的《红楼梦》让一些观众大跌眼镜,所以此剧的网上综合得分竟然不及格。最普遍的批评是说此剧像“鬼片”。
但对“鬼片”论,我却不以为然。我倒以为,所谓“鬼片”的风格和手法恰恰是李少红尊重原著的表现。
首先,《红楼梦》中确实有不少像冯渊、贾瑞、秦可卿、秦钟、金钏儿、尤三、尤二、贾元春、贾母、林黛玉、王熙凤这样的人变成了鬼,还有赵姨娘等人的闹鬼。从曹雪芹的构思上说,全书一开始就笼罩在神秘气氛中,而结局不论具体怎样,是大悲剧这一点无疑。所以配乐凄凉一点是应该的。再说,故事的主要舞台在贾府,而贾府是深宅大院,在王熙凤等人的威慑下,往往“连一声咳嗽不闻”,热闹常常是表面的。“鬼片”的感觉反而适
合曹雪芹描写的现实格调。
第二,新版《红楼梦》常常为了突出主人公而使背景模糊。比如宝黛初会,宝玉一问黛玉,背景中那么多人便看不清了。假如导演能设计出其他人此时的动作表情,似乎会显得更有水平,但我觉得那样反而会弄巧成拙。因为那样难免会有一点点的喧宾夺主;再说曹雪芹也没有写,怎能无中生有?
我虽然不赞同“鬼片”论,但对此剧却有其他方面的不满。这不满集中在剧本对一些人物的处理上。
不满之一是让鸳鸯自杀。鸳鸯虽在众人面前发过毒誓,说是贾母死后,“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姑子去”,但那是斗争手段,不足为据。从情节上说,鸳鸯如果自杀,就和秦可卿死后自杀的瑞珠一样愚昧了,岂不糟蹋了前文塑造的光辉形象?再说《红楼梦》中的人名都是有讲究的,曹雪芹设计“鸳鸯”这个名字难道是让她单飞吗?
不满之二是歪看了袭人。让袭人上花轿时拿着自杀用的剪刀是一大败笔,这样拍摄完全忽视了袭人早已觉醒的事实。自从听了宝玉对黛玉的痴情表白,挨了宝玉的窝心脚,晴雯被
撵后受了宝玉的猜疑,袭人一定做了心理上的两种准备。她深知宝玉对死去的黛玉仍然痴情,又眼见宝玉如何对待嫁过来的宝钗,想必知道自己当了姨太太也不过是宝钗第二,她怎么可能还对宝玉死心塌地?袭人嫁给蒋玉菡是早有伏笔的事,袭人应该窃喜才对。
李少红把《红楼梦》拍成这样,差强人意,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