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什么心理疗法是既治标又治本的?
1. 案例:紧张怕出事,担心再出问题
先看一个案例:
我一个月前与同事同台手术,自己为手术者,同事为助手。术中发现左侧输卵管妊娠破裂,右侧输卵管增粗,并有疤痕,需要做左侧输卵管切除和右侧输卵管结扎术,在手术台上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了手术。因术中无法让家属签字,术后向家属说明情况后,家属立即沉下脸来,埋怨没有告之。
第二天,家属气势汹汹的来并不依不饶,非让赔偿损失。之后几天,只要看到我就追着不放,甚至骂骂咧咧,闹得科里不得安宁。医院不敢强行制止,反而埋怨我不该多事;家里也责怪我不该因好心眼多事,自活该。我当时感到委屈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哭了很多次,同时也很自责:后悔自己一时疏忽造成这么大的麻烦。(后来事件得到了解决。)
现在,我总是放不下这件事,高兴不起来。上班总是感到紧张怕出事,特别做手术时总觉得有什么事没交待,心神不宁。自己很担心,怕再出问题。
2. 治标与治标:什么是标,什么是本?
又什么又讨论疗法的治标与治本,须得先明确什么是标?什么是本?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把表面症状看做是“标”,把造成症状的深层原因看做是“本”。治标的意思是消除心理问题的症状,而治本的原因则是解决造成这个症状的原因。
在上述案例中,表面症状是很明确的:手术中紧张怕出错,担心出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个案例的表面症状,就可以说明我们实现了“治标”。
如果我们希望治本的话,就需要到引起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从原因处着眼解决问题。除了少数心理疗法声称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外,多数疗法都是既治标又治本的。像焦点解决短程疗法(SFBT,它聚焦于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去探究问题的原因。这样的方法,在心理咨询流派中就是很典型的“治标”的方法。
3. 有时,行为主义也可以称为“治本”的疗法
从某种角度上讲,行为主义疗法也可以称为是治本的方法,因为行为主义也解决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后果(强化或惩罚)是一个行为发生的原因。因此,只要解决了后果问题,或重塑环境和后果,患者习得新的行为。就治愈了患者行为问题。案例中患者出现紧张怕出事,担心再次问题的症状,其原因是由于过去手术工作不严谨,出现了家属领导家人责难的后果。对于这个问题,(1)去掉责难的后果,(2)或者学习恰当方式应对责难,(3)或者学习新行为可以避免责难。这些做法都可以消除患者紧张担心的情绪问题。这三种做法过程中,外部的责难是外因,学习当下情景的新行为具体,这些是治标的方法,而学习恰当方式应对责难是提升自身素质,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行为疗法也可以是治本的——学习新行为方式,提升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或素质。这就像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做法是一样的。
4. 这件事,精神分析怎么看
一种流派认为是治本的方法,在另外的流派看来却是不治本的,造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对问题原因的认知不同。
比如,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看来,心理动力才是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本文案例的患者的
心理问题,从人格结构理论来看,患者的超我比自我和本我都强大,患者比较倾向于从道德角度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做一个人让大家都满意的人;患者应用“认同”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换句话说,追求道德完美的超我强大的人格结构以及“认同”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患者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在精神分析师那里看来,就是没有治本。
如果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看来,患者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客体关系,所谓客体关系就是早年个体“内化”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根据已经成形的客体关系模式,“外化”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在这个个案中,客体关系认为,患者觉得自体是不好的而客体是好的,患者把这种客体关系模式“投射”到他人(如上司、家人)等身上,他人在与患者互动过程中“认同”这种关系模式,其结果就是他人指责患者,患者接受这个指责并自我谴责。如果不解决患者早年形成的客体关系模式,在客体关系师看来,这种就没有治本。
5. 治标与治本:贝克认知疗法怎么看?
认知疗法认为,患者的情绪问题或行为问题是由认知观念引起的,认知观念是心理问题的
原因。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情绪ABC理论,手术或即将手术是情境因素(A),患者对手术可能出现疏漏,以及疏漏将可能再次导致他人责难是认知因素(B),由此而产生紧张和担心的情绪状态(C)。
按照认知疗法的观点,只要矫正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就可以解决患者的情绪问题,也就是说,矫正患者“手术可能出现疏漏,疏漏将导致他人责难”的不合理认知,患者紧张和担忧就可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