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由原始牲畜,逆袭天蓬元帅,又变成生肖,猪都经历了什么
又什么又
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管子·牧民》
古代所说的六畜,指的是牛、马、羊、猪、鸡、狗。牛的作用是耕地,马的作用是乘坐,羊的作用是出产毛绒,鸡的作用是产蛋和司晨,狗的作用是看家护院,而猪的作用就是提供肉食。
上古时期,猪与人的关系就非常密切
作为六畜之一的猪,其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甚至在远古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比如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又名玉兽玦,从它的器型分析应当是一种配饰,而且出土时位于死者胸前。除了配饰玉猪龙,还有许多器型较大的玉猪龙,专家推测为祭祀的神器,先民作为自己的图腾,执行着沟通天地、沟通神灵的职能。因此,这种猪与龙合体的形象,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标志物。这种观念或许与猪在农耕时代的重要地位有关,比如家这个字,字形的含义即'房舍里面豢养猪'的意思
猪与星象有着密切关系
许多上古文献中,把猪与北斗七星联系起来,提出了'斗为彘星'的观念。比如在《初学记》中引用了《春秋说题辞》的记载,'斗星,时散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意思是说,北斗诸星聚合的时候就是北斗七星,分散的时候就化成猪的样子。并且说猪的孕产期为四个月,正好对应四季,天理的循环往复。除此之外,《山海经》的'海内经'篇,还有'司彘之国'的记载,司,有观察、掌握的意思,'司彘'就是通过观测彘星变化规律以确定区分季节的国家,这里的'彘星'所指,也是北斗七星。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氏族有祭祀猪神的传统,把观测北斗的岩石台上雕刻巨大的猪首,叫做'封豨岩',还记载有一种两个猪首的北斗猪神,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这个双猪首的神物叫做'并封',因'封豨'即巨大野猪的意思,双首猪就是'并列封豨',简化为'并封',表示为是雌雄北斗猪神的合体。部落酋长死后,要与雌雄北斗猪神合葬,以示灵魂归于上天。《淮南子·天文训》中,揭露了雌雄北斗猪神'并封'的天文学意义,'北斗之神有雌雄,雄左行,雌右行。'雄,代表天,左行对应天球的顺时针旋转。雌代表地,右行对应地球的逆时针旋转。
猪到帝车的形象演化
良渚文化遗址中,曾经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文物,专家定名为'巡天图',是一个神人骑着猪巡游天地的形象,这个神人形象是北极大帝(北极星)。先民们很早就发现,北斗七星是围绕北极星旋转的,把猪的象征'北斗七星',作为北极大帝的坐骑,就是想象着北极天帝骑着北斗猪神巡天的形象。天帝巡天,不用车仗,而是骑着猪,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时代尚没有发明车轮。在车轮出现之后,北斗七星不再是猪的形象,而是转变为车架,于是在山东嘉祥的东汉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石刻上,会发现天帝巡游的工具变成了北斗之车。
所以,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从这一段话中,除了发现北斗七星的形象转变,还可
以看到,到了汉代,作为最重要的北极星斗,七星仍然肩负着区分时令、校对农事的重要天文历法作用,称为'皆系于斗'。汉武帝的小名为'彘儿',不是因为讨厌他而叫他小猪,而是代表了文帝对自己这个儿子非常看重的意思。
猪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古人把北斗七星各自安排了职责和名称,一天枢、二天璇、三天玑、四天权、五玉衡、六开阳、七摇光。《晋书·天文志》认为,北斗七星在太微北,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瑶光为星。 道教则把北斗七星提升为更高级别,封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
《道法会元》卷一七一记载,'北斗七晨,一曰九星。泥丸九宫中有帝席,魂神魄灵,分化列位,隐名曰天蓬,亦曰太微神。'北斗七星,又叫天蓬星,或者太微星,那么天蓬元帅,为什么要定为猪的形象呢?这与道教的理念有很大关系,道家思想继承了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比如上面所说的北极天帝巡天图中,作为北斗七星的最高神是诸神,而唐代郑处海《明皇杂录·补遗》中有个故事,是说一行大师通过控制北斗星精灵变成的小猪拯救一位老人的儿子,并劝诫皇帝的故事,说明到了唐代,人们已经直接把北斗星与猪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