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有关春天的手抄报1.春天的故事《小渔村到大都市》
潜入与展开
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内容丰富,《从小渔村到大都市》这一课,教材图文并茂,但仔细读一读,我们不难发现它只是引子,甚至只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框架;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意义,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教材,需要引领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寻和感悟社会的精彩,事实的真相,以及事件背后人物的精神。因此,教学时我常使用“潜入”与“展开”的方法进行教学。
潜入教材
《从小渔村到大都市》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了:1.知道深圳是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经济特区的含义。2.明白深圳奇迹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付出。3
.进一步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这三个目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要求我们认识深圳,包括认知、情感和态度。
要学生明白“经济特区”的含义,光靠名词解释和生搬硬套不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也违背了品德教育的规律。品德是社会中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总和,只有了解了社会事件的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它的变迁变化和结果;我们才能了解事件的意义,才能了解社会中的形形的人物精神风貌。深圳作为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肯定有自己的丰富内涵,理解它的过去、现在、未来,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现实意义。这为我的教学设计理出了头绪。了解历史,了解事件,理解人物就构成了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我把内容定为“贴近生活――话说深圳”、“走向社会――认识深圳”、“走进社会――透视深圳”、“深入社会――感悟特区”。教学设计旨在沿着一条主线,一点一点地走向深入。在“认识深圳”的教学环节中,以时间为流,先认识深圳的“昨天”,再认识深圳的“今天”,提供的是图片,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感受今昔的巨大变化。
课中从学生熟悉的景点引发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实教材,让内容从“导入”部分就丰富起来。接着引导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深圳的变化,把学生的个人认识和个人经验融在大
家的认识和经验的,让学生的视线逐渐由片面走向相对全面。有了较深入的感性认识,我抓紧时机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寻理性的认识,分析巨变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文化、生活)――寻巨变身后的动人故事(春天的故事、华为的故事、丛飞的故事,涉及经济建设与文明建两大方面)――揭示深圳精神“开拓、创新、团结、奉献”,逐渐实现第二目标。通过回顾、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感悟深圳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从而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是“指国家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为发展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吸引外资设立的特定的经济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学生经过了表面向实质的认知探索,从单纯的关注景观变迁到深入地理解经济、文化、生活变化,视野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开阔了许多。
展开活动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布置学生寻生活照片,目的是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事,家里的照片只是城市的一隅。城市里的是故事、历史、城市里的人物等并不是一两张照片能够记载得了的,所以我再要求学生展开全面的课前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要有效,要讲究方法。其实
分小组收集是有效的,分小组、分内容收集更有效。根据内容需要我把全班分为12个小组,每组的内容各不相同……展开收集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数字;跨越的范围有经济范畴、文化范畴、百姓生活;包含的有:事件、人物、历史。由于展开的范围大,规划得细致,学生操作起来有的放矢。
收集资料要讲究“放”、“收”。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收集资料是必须的,之后要检查跟进也是必须的。浏览学生收集的资料,首先看有没有按要求做;其次教学生进行筛选,要遵循“长话短说,简单明了”的原则,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介绍更多更加丰富的内容,保证学生接收最大的信息量,便于学生再进入下一轮的探讨、交流。根据我的经验,“小组交流”,“老师的指导”在收集资料的过程起了挺大的一定作用。
另外,课前展开的活动直接影响课的效果。走进花都的故乡里公园,学生亲眼目睹农村的生活情景,对理解小渔村的落后有一定的帮助。课前体验生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俗话说的好,有备而来必有好结果。课前预设,让课的内容丰富,因为收集的资料众多,课程生成也会伴随着出现;由于学生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探究方式,课前制作的“剪报”、“手抄报”、“城市明信片”、“连环画”,还有学生自己办的“电脑小报”,很好地说明了学生探究学习既有探究的目的性,也有探究的方法,课也随着精彩起来。       
课后,我发现学生准备的资料很充分,为了让学生能够多说一点,我让学生筛选再筛选,关注了内容全面,突出深圳的优越性;忘记了汇报的形式要多样化,觉得有些单调。虽然突出了深圳的优越性,可是能更直接它的“开拓”、“创新”的“深圳第一”、“全国第一”、“亚洲第一”,却没有着重安排,对理解深圳的“特别”没有做好铺垫。可见,课前的设想还不够细致。加上学校的设备老化,精彩的录像、好听的音乐出来的声音小。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事,从学生的学后感受,我受到了启发。
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引导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是新的教育理念。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上的事、社会上的人也必须是我们的探究对象了。因此“潜入研究教材才”与“展开指导活动”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