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是古人奖励读书的一句成语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代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疏是书信的一种,古人用家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也借此教育子女。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和辞赋家,他是中国历史上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后人广泛流传,其中《桃花源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陶渊明生性恬淡,喜欢自然山水,他的诗歌和辞赋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在《与子俨等疏》这封信中,陶渊明写道:“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收获,甚至会让你忘记了吃饭。这个成语流传至今,意味着读书有益,多读书总有好处。
这个典故的背景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当时文化繁荣,书籍丰富,但是能够接受教育的人并不多。因此,陶渊明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带来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他的观点激励了人们去读书学习,也让人们更加重视文化教育。
如今,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阅读书籍
、文章、报告等,从中获取知识、启示和智慧。无论是学生、教师、职场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阅读中受益匪浅。因此,我们应该保持阅读的习惯,不断地开卷有益。
1、 孔子读书“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非常热爱读书,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留下了很多与读书相关的典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韦编三绝”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孔子晚年时期,有一天他读完一部《易经》后,觉得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于是他又读了一遍,把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记录在简册上。然后他又读了一遍,发现有些地方自己理解错了,于是又重新写了一遍。就这样,他把这本书反复阅读、思考、修改,直到最后把这本书的竹简编联断了三次,不得不重新换了一部新的竹简。这就是“韦编三绝”的由来。
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孔子对读书的认真和执着,也反映了他的谦虚和自省。这个典故鼓励人们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
2、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之说。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被誉为“诗圣”,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的诗篇,被誉为“诗史”。
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断地阅读书籍,才能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精神。这个典故被广泛流传,成为了后人鼓励自己多读书、多积累的座右铭。
3、 李白的“铁杵磨成针”的启示。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他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经常逃学去玩耍。但是有一天他偶然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磨铁杵,他好奇地问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回答说:“我在磨针。”这个回答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此开始认真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个典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是一根铁杵也可以磨成一根针。这个典故鼓励人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放弃努力。
4、 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的精神。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非常热爱读书,经常夜以继日地苦读,甚至不惜点燃灯油来继续读书。这种努力不懈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这个典故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精神: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这个典故鼓励人们要像韩愈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进步。
5、 朱熹的“循序渐进”读书法。
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一种“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认为人们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去阅读书籍。这种方法强调了系统性、条理性和计划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6、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读书法。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主张“知行合一”,认为人们应该把所学的知
读书的成语
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他提倡一种读书方法叫做“事上磨练”,认为人们应该在实践中去体会书中的道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