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元丰洛阳文人体的形成及交游活动
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执政实行变法,一些朝廷重臣因反对新法而来西京洛阳担任闲职或退隐闲居,他们与洛阳士人一起优游诗酒,游园赏花,结社唱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交游体。其活动自熙宁四年(1071)富弼、司马光来洛阳始,至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司马光、文彦博、韩绛等赴阙离洛结束,历时十五年,其成员众多,包括富弼、司马光、吕公著、邵雍、文彦博、王尚恭、王拱辰、王慎言、鲜于侁、范纯仁、韩绛、韩维、张问、楚建中等二十余人,他们在洛阳的交游不仅与当时的政坛相关联,亦对洛阳文坛和洛中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对此洛阳文人体的形成及创作情况作以考论。
一、熙宁、元丰间众多名臣与士人会聚洛阳
熙宁、元丰年间洛阳文人体的形成与王安石变法有着密切关系,一些朝廷重臣因反对变法或与王安石交恶而被排挤出朝,也有人自请来洛阳任职,他们与退居于洛阳的本地士人一起进行了广泛的交游,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文人体,这一体成员在熙宁和元丰年间既有连续性,前后也有所变化。熙宁年间体成员主要有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王拱辰、邵雍、程颢、王尚恭、王慎言、刘几等人。
司马光、富弼在熙宁变法前都曾身居相位,政绩卓著,在王安石执政实行变法之时,他们持反对意见。熙宁二年,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全面实行变法,司马光曾作多封书信与其极论新法之弊,要求废弃新法,在神宗任他为枢密副使时主张罢制置条例司,废除青苗、助役等法以利百姓,反对无果后多次上疏求退。富弼也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主动请退,《宋史·富弼传》载:“王安石用事,雅不与弼合。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1]P10256其判毫州时青苗法出,富弼认为如是则财聚于上,人散于下,所以坚持不行。因此,提举官赵济、侍御史邓绾以“格诏旨”之罪名请求将其付有司鞫治,于是以仆射判汝州,并于熙宁四年请求归洛养疾。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富韩公熙宁四年以司空归洛,时年六十八。”[2]《渑水燕谈录》P1260次年三月以司空、同平章事、武宁节度使致仕,进封韩国公。[3]P5614元丰六年(1083)闰六月在洛阳去世。司马光亦与富弼同年来洛,“是年(熙宁四年)司马端明不拜枢密副使,求判西台,时年五十三。”[2]《渑水燕谈录》P1260直至元丰八年(1085)神宗驾崩离开。吕公著于熙宁五年(1072)八月任职洛阳,《续资治通鉴长编》熙宁五年八月载:“己卯,翰林侍读学士、判太常寺吕公著提举崇福宮,从所请也。”[3]P5758吕公著也是政治名臣,初与王安石相善,安石以兄事之,安石博辩骋辞,人莫敢与之亢,公著独以精识约言服之。“后安石得志,意其必助己,而数用公议,列其过失,
以故交情不终。”[1]P10777熙宁二年,王安石行青苗法,时任御史中丞的吕公著极言其不宜,安石怒其深切。神宗使公著举吕惠卿为御史,公著言惠卿虽有才,可是奸邪不可用。神宗将此语语王安石,安石益怒,诬以恶语,使公著出知颍州。吕公著任职洛阳之初,神宗始欲令其归朝,公著以病辞,王安石恐其复用,故力排之。吕公著在洛至熙宁十年(1077)正月“癸巳,翰林侍读学士兼宝文阁学士、提举崇福宫吕公著知河阳。”[3]P6863王拱辰于熙宁五年来到洛阳,他在政治上亦与王安石不合,《宋史·王拱辰传》载:“王安石参知政事,恶其异己,乘二相有故,出为应天府。”[1]P10361元丰初年,王拱辰任武安军节度使之时,独抗言向朝廷言保甲之害,执政者认为其为沮法,他却多次上章不已。[1]P10361其“(熙宁)五年,再判河南府。八年,还朝,兼中太一宫使。”[4]第77册刘挚《王开府行状》P112元丰元年(1078)再度退居洛阳,“公恳求闲退,章八上。元丰元年,检校太尉,南院宣徽、西太一宫使。赐金方团带,先茔得置寺,皆异礼也。归居洛阳”。[4]第77册刘挚《王开府行状》P112至元丰三年任北都留守离洛。[4]第77册刘挚《王开府行状》P112邵雍此时也于洛阳定居,直至熙宁十年在洛阳去世。《邵氏闻见录》载:“康节先公庆历间过洛,馆于水北汤氏,爱其山水风俗之美,始有卜筑之意。至皇祐元年,自卫州共城奉大父伊川丈人迁居焉。”[2]《邵氏闻见录》P1817此时退居于此的洛阳士
人还有王尚恭、王慎言、刘几、程珦、程颢等。范纯仁《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载:王尚恭“事亲至孝,虽假禄就养,不复有荣进意。……如此不去归乡里者,几三十年。”[4]第71册范纯仁《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P350-351王尚恭于元丰七年(1084)八月卒于洛阳。王慎言于熙宁三年后退居洛阳,范纯仁《中散大夫王公墓志铭》载:“外除,年已逾六十”,即拜章求致仕。[4]第71册范纯仁《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P361其元祐二年(1087)七十七岁时卒于洛阳,则其致仕应在熙宁三年(1070)后。刘几也在熙宁年间归洛,据《刘几墓志》:“居顷之,丐以文资归休,章前后凡十三上,除秘书监致仕。公之得谢,六十一矣。”[5]P69刘几卒于元祐三年八十一岁时,则其致仕归洛应在熙宁元年(1068)。程珦在熙宁新法实行之后“独抗议,指其未便。使者李元瑜怒,即移病归,旋致仕”[1]P12713。程颢也于熙宁五年回到洛阳,[6]P404在此读书治学。程颢与王安石本友善,后来议论不合,熙宁三年三月,程颢上《谏新法疏》批评变法改革,“时介甫新法行,伯淳自条例司官为御史,与台谏官论其不便,俱罢。”[2]《邵氏闻见录》P1795
>王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