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
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李凤华
[中文摘要]李清照的词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推崇,一种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有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与忧愁,悲哀与理想,展示出了一个封建礼教迫害下的女性的心灵历程。面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她渴求个性自由和精神解脱,有胆识冲破封建礼教对女性束缚的牢笼,这是她在当时社会里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对宋代理学的反抗、对传统女性理念的冲击。南渡以后,她置身于流亡的路上,目睹了统治者投降妥协的懦弱行为,表现出了知识分子所特有的伤世忧时的社会责任感。她反对金人的侵略,同情人民的苦难,痛恨卖国妥协政策,用自己的愁与泪痛诉着内心忧郁的情感。这代表了山河破碎后民族的集体哀音,客观上表达出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封建礼教;爱国情怀
一、 生平简介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优秀的作家,但令人遗憾的是载入史册的女作
家却屈指可数。李清照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山东济南人。她在一个学术、文艺空气浓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她的父亲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曾受到当代著名文人苏轼的赏识;她的母亲是北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较大的学问,能写诗文。自小受到了父母文学的熏陶,李清照在工书、善画、音律,诗词、散文等方面造诣都高。在李清照十八岁那年,嫁与赵明诚为妻。赵明诚,当时朝廷宰相赵挺之的儿子,在金石方面颇有建树,他们的在一起,可以称之为是郎才女貌,夫妻二人都有较高的学问和才能,而且还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收藏和研究金石。志趣相投,生活美满。这样品质才学兼优的丈夫以及那种闲适的生活,都极大地丰富了艰险的学识,也直接影响到了她的诗词创作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所生活时代,正是封建礼教与伦理道德发展到的最腐朽黑暗的时代,满怀理想的她与严酷的现实显得格格不入,朝廷上的争斗和连年的战乱也不断侵袭与破坏他们夫妻追求的平静与幸福。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四十四岁,金人入北宋,汴京沦陷,朝廷南迁,战火蔓延到了青州,她与丈夫用一生收集的十余屋的书化为灰烬。不久她的丈夫赵明
诚又病亡,当时李清照年仅四十六岁,在短短的时期里连遭朝廷的变故和家庭双方面的沉重打击,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的滋味,她追踪着统治者的逃难路线,反复飘泊在江南一带,她大概艰难地活到近七十岁,过着凄凉,穷困的生活。
二、对封建社会的反叛
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衰落阶段。封建统治阶级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除了加强皇权的种种措施之外,封建统治者还强化封建礼教,企图用禁锢人民思想的手段来维持日趋没落的统治。理学就是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这一切需要而产生的。
与宋代以前相比,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较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夫权得到加强,女权进一步被剥夺。另一方面,当时社会利用理学对广大人民在思想上进行禁锢,蹂躏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来加强自身统治。理学,这个以新形式出现的变相的伴侣主义、禁欲主义学说开始在宋代社会中开始活跃。他们要求女子持贞守节,遵守封建纲常,守妇道,尽妇职并且极端片面化,及宣扬“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这种以理杀人的封建道德,使当时相当一部分女子深受其害。
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女性,即使生活在贵族家庭,在男女关系上也是同样不平等,同样受封建礼教的压迫。但李清照却没有规规矩矩地作一个典范的封建女性,她有着敢说敢做、明朗爽快、叛逆的个性,她的性格与当时的封建礼教对女性所进行的束缚是相违背的,这种性格注定与上述时代环境是不能很好融合在一起的,她渴求个性自由和精神解脱,有胆识冲破封建礼教对女性束缚的牢笼,这是她在当时社会里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对宋代理学的反抗、对传统女性理念的冲击。
因此,李清照在她的词中直接大胆地控诉封建社会在政治上、精神上对妇女的压迫和统治。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热情地歌咏自然和大胆地抒写闺情,追求更为广阔的现实中与精神上的自由。也正是这样的个性和意趣,使她敢于蔑视清规戒律,打破礼教枷锁,舒展人性,亲近自然,用生命的活力和生花的妙笔为烂漫青春铺展了一条无忧之路,这条路上有着花样年华里最美丽的风光,也因这风光激发了她更为绚烂的憧憬的和更为深远的张望。她走出闺房,玩赏风景、饮酒议花、吟诗诵词,像其它男性诗人一样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和青春的珍惜与留恋之情。《如梦令》二首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两首词以均以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情调写出了她在青少年时代的自由生活和烂漫思想,表现出了美好的青春的时光,反映出她那对生活和青春的热爱与珍惜的精神世界,这些显然都是不甘于把青春束缚在那深深闺中的表现。此外,李清照还写下了大量的咏花词,寄情于景,她那对女性禁锢的不满和对自由束缚的忧郁情绪以及精神上的烦闷等等,在这些词中都会真切地流露出来。在封建社会的阶级制度下,人都会对自身利益有着永无休止地追求,人的心灵经常被一些庸俗的事物所困扰。而在这种环境下,李清照却过起了另一种生活,她赞颂自然界的美好,抒写闲淡生活的情趣,吟诵着对自由青春的珍惜,这些都会带给人一种舒展个性,张扬自我的洒脱,给人一种拂拭灵魂尘埃的淡淡清新。
在《点绛唇》里,把一个天真憨痴、妩媚多情的少女形象活现在读者和眼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闺情岁月,情窦初开,对爱情的美丽憧憬在生命中悄然萌动,这首词就很真切地展现了花样少女对爱情的朦胧感悟与追求,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聪敏、为礼教所束却不囿于礼教的少女李清照,看到了她在艺术空间里所表露出的对爱情的大胆张望。
她的另一类写夫妻生活的词,在抒写丈夫离别后她的相思之苦中,大胆地表现了她对爱情的追求,这些无不昭示着卓尔不的胆识和勇气。这是封建桎梏下对道德约规的不屑,是心灵异化下对人性压抑的反抗,是男权人墙下对女性本位的回归,是礼教藩篱下对爱情理想的执著。 《醉花阴》这首词中用独特的比喻,抒发深闺寂寞对她在精神上的折磨与损害:
薄雾浓云愁永尽,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剪梅》中,写出了自己的相思之情: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是那个时代里不平凡的女性,但她却要在平凡的环境里打发着枯燥的日子,这“寂寞
深闺”和“深深庭院”无疑更会令她感到无比烦闷和窒息。她对这样的生活有着特别深刻敏锐的感觉,因此她有时会“寻寻觅觅”,去寻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天地;有时会“沉醉不知归路”;有时还会“独把浓愁无好梦”;这其中除了思念家乡和怀念丈夫的原因之外,总的看来,不正是她不满于当时的社会对女性束缚的呼告吗?
李清照把自己的理想及对个性自由的强烈欲望全部融入到词中,用词来表达着自己对那个罪恶社会的不满和愤懑。她热情地歌咏自然风景,不甘于禁锢礼教束缚下的深闺之中,洋溢大胆地描写着少女恋爱的微妙心理,勇敢地表露少女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倾吐着自己所经历的离别相思之苦,这是都是当时社会那些恪守闺范的女性所不敢的。尽管她没有要冲破礼教的意识,但在当时的社会看来,这些都是目无礼教的“越轨”行为了。
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李清照生活于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她前四十多年生活在北宋末叶,后二十多年正当南宋时期,这两个时期政治、经济各方面变化极大,对她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
“靖康之乱”以后,李清照同当时许多士大夫阶层一样,都遭受了国破家亡的恼恨、流离失所
的痛苦。在事变突然发生时的惊慌失措和无助,在流亡逃难中的哀怨和感伤,种种情调,都是这个阶层人物所共有的。而这些情调,在李清照这时期的词里有了深刻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清照笔下的词在这个时期中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悲欢情感的反映,而且还是代表着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士大夫阶层的情绪了。随着逃到江南的统治者仍然过起那种荒淫无度的剥削生活,逃难到江南的士大夫在思想和行为上也有所改变,在短短的几年之间,有的也成为了苟安的投降派,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生活;有的则不满于当时的现实,具有很大的爱国热忱,反对敌人的侵略,同情人民的苦难,痛恨卖国妥协投降政策,李清照正属于这一类。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居住在金华时所写的。长期飘泊,颠沛流离,独自一人身在异乡,尽管双溪的春日风景优美绮丽,但在她的心中,却是无心赏春的悲哀与苦闷。由于物事人非之情太过于沉痛,这一时兴起的游春之趣却又迟迟难以实现,因为经历了亡国破家之恨丧夫寡
居之苦后,昔日那无忧无虑的少女情怀、少妇雅兴已经荡然无存了,即使真的去泛舟,也不会再到从前那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情趣了。这些愁苦堆加到一起到底有多深有多重呢?“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声慢》的词里,一开始词人就于大清早若有所失、若有所思经过自己一翻“寻寻觅观”之后,寻到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李清照晚年凄切悲凉便以酒来消解心中的愁苦抬头正看到天空中有鸿雁飞过独自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院子里的黄花,细细地雨敲打梧桐的声音……,于是她大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所以出的的忧叹愁苦已经不是为自己一人在忧在叹在愁,实在是替那些失去家国之后的乱离中人们的而发出的深哀巨痛。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的下片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故园那些美好春天的回忆又从词人的记忆中泛起,在这瑟瑟东风之时,发出故乡何处之悲呼。故乡虽在,只能留在记忆之中了,欲归是不能的,只有迷醉于酒里梦中,才能暂时地摆脱沉重的乡愁,求得心灵上上暂时的宁静。完这首词,展现在我们的眼的是一幅国难当头故乡难回,愤懑之情无法王拱辰只得借酒消愁充满沉郁愁苦氛围的画卷而这正是李清照的爱国主义理想与当时赤裸裸的现实相冲突的真实写照。
南渡以后的李清照,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轻松地步入贵族社会的小圈子,赏花作词,生活于醉生梦死的花天酒地之中。但她没有放纵自己,而是严守着人生道德的底线,在那灯红酒绿、奢侈糜烂的生活氛围里,她独自一人躲到一静静的角落去默默品思,痛切国破家亡,去过着自己忧郁愁苦的内心生活。在人生道路上,她用她的愁和泪诉说着自己的心灵历程,同时这愁和泪更是作为当时社会中的一个清醒者的难能可贵标志。清醒者内心里深刻的思想远比那些苟安偷生的统治者和士大夫浅薄的欢乐更有意义。